(48kb)

 

1. 五四運動發生的背景:

 

191954,北京學生為了抗議北洋政府的對日屈辱政策,發起了遊行示威,隨即演變成席捲全國之大規模愛國運動,終於迫使北京政府讓步,拒絕簽訂和約。考五四運動的發生,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,分述如下:

 

政治方面

.軍閥誤國

民國成立後,北洋軍閥把持政權,對內實施軍事獨裁政治,鎮壓革命,對外依附列強,出賣國家,國人憤慨軍閥誤國,提出「內除國賊」的口號,五四運動就在此民族危機下展開。

 

.列強交侵

民國成立後,列強乘中國內亂,加緊侵略中國,如製造蒙古、西藏、山東問題。而日本侵華,野心尤熾,先有「二十一條」的提出,繼而出兵山東,及透過「西原借款」掠奪中國利權,終則在巴黎和會上奪取山東權益。凡此皆刺激國人的民族意識,在反日情緒高漲下,遂有「外爭國權」的要求。

 

.巴黎和會失敗

在巴黎和會中處理山東問題時,英、法不理中國反對,承認日本在山東的權益。中國外交失敗,國人聞訊,大為憤慨,遂觸發以「外爭國權,內除國賊」為目標的五四運動。

 

社會方面

.工人階級壯大

民國初年,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,工人數量不斷增加。他們多數集中在大城市,為爭取自身的經濟利益,時常發動罷工。五四運動能迅速發展成全國性的群眾運動,工人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。

 

.反日運動興起

歐戰發生後,西方列強自顧不暇,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壓迫,民族工商業本有發展的機會,唯有日本乘機勾結軍閥,加緊侵略中國經濟,引起國人不滿,故五四期間,有罷市及抵制日貨運動的出現。

 

文化方面

. 新思想的傳入

清末民初,嚴復、林紓大量翻譯西書,傳入西方科技、哲學、政治、文藝等知識,使國人眼界拓闊,並認識到中國的落後積弱與傳統思想有關,遂提出民主科學救中國的論調。

 

. 新思潮的形成

1917年,陳獨秀與胡適合辦《新青年》雜誌,北大學生傅斯年等亦創辦《新潮雜誌》,發起了新文化運動,主張打倒孔家店,倡導民主科學,進行文學革命,國人深受影響,遂形成一股新思潮,為五四運動作好準備。

 

. 蔡元培的協助

1916年,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,力倡學術自由,研究自由,並培養學生操守和社會使命感,北大遂成為中國學術中心及學生愛國運動的中樞。

 

五四運動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眾愛國運動,歷時雖然只有一個多月,但對現代中國之發展,影響至為深遠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2. 五四運動的經過和結果:

 

191811月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因中國曾向德宣戰,遂以戰勝國身份派員參加巴黎和會。會上討論「山東問題」,引發中國在191954日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愛國運動——五四運動。下述五四運動的經過:

 

. 巴黎和會失敗

191952日,外交官員林文長在晨報發表「山東亡矣」一文,披露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。北京學生獲悉後,大表憤慨,通電和會代表,要求不可屈服。

 

. 學生遊行示威

54日,北京大學、高等師範等13校數千學生在天安門及使館區遊行示威,以「外爭國權,內除國賊」為口號,要求北洋政府罷免簽訂「二十一條」的曹汝霖、簽訂「山東善後協定」的章宗祥、簽訂「西原借款」的陸宗輿。

 

. 拘捕學生

遊行學生遭軍警干涉,乃轉而往曹汝霖家,並放火燒屋,曹汝霖倉皇逃脫,章宗祥亦被毆傷,軍警下令鎮壓,拘捕學生30多人。

 

. 各地響應

北洋政府繼續向北京各校施壓,下令開除發起運動的師生,北大校長蔡元培加以拒絕,事後飽受官方威嚇。北京學生更加憤怒,實行大罷課,要求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懲治曹、章、陸三人。

 

. 再拘捕學生

北洋政府仍欲以武力鎮壓,不斷拘禁街頭演講學生,激起全國人民憤慨,各大城市紛紛罷課、罷工、罷市,人民抵制日貨,群情激憤,勢不可抑。

 

. 運動平息

北洋政府醒覺眾怒難犯,卒於65日釋放被捕學生,下令罷免曹、章、陸三人,准許自由演講,又電令巴黎和會代表拒絕簽對德和約。至此,五四運動終於取得了勝利。

 

五四運動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眾愛國運動,歷時雖然只有一個多月,但對現代中國之發展,影響至為深遠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3. 五四運動的影響:

 

191954日,中國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愛國運動。下述五四運動的影響:

 

 

. 啟迪民族意識

五四運動打破國人不問政事的風氣,喚起了國人的愛國熱情,令國人認識到「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」,積極參與政治活動,為日後的全國統一提供了催生作用。

 

. 助長反外情緒

五四運動開闊國人的視野,使他們認清列強互相勾結,欺凌中國的真面目,於是群起響應反帝國主義的運動,特別抵制日貨,提倡國貨,這對抵抗列強的經濟入侵,起著積極的作用。

 

. 促成中共成立

在中國代表拒絕和約後不久,蘇俄政府發表宣言,願意放棄帝俄在華一切特權,結果大受國人歡迎,許多學者和青年轉而研究共產主義,試圖利用它來建立新中國,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。

 

. 動搖傳統信念

五四運動前後,大部份的青年對傳統文化思想的信念開始動搖,他們在文學上主張改用白話文,在哲學上抨擊儒家思想體系,在史學上推動疑古風氣,對中國日後的學術界影響甚大。

 

. 加速新文化活動

五四運動期間,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紛紛組織社團,出版刊物,進行演說,大力宣傳新思潮和新學說,廣泛涉及到社會、政治、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,加深和拓展了新文化運動的範疇和影響。

 

. 提高女性地位

五四運動期間,有不少女學生參與遊行示威,愛國熱誠不比男學生遜色。加上有關女性解放的思潮傳入,使女性的地位從此逐漸提高。

 

五四運動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眾愛國運動,歷時雖然只有一個多月,但對現代中國之發展,影響至為深遠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4.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:

 

191954,北京學生為了抗議北洋政府的對日屈辱政策,發起了遊行示威,隨即演變成席捲全國之大規模愛國運動,終於迫使北京政府讓步,拒絕簽訂和約。下述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:

 

. 促使政治醒覺

五四運動由學生運動發展為廣泛的愛國政治活動,喚醒了國人,激發了國人反對軍閥統治的熱情,尤其是青年學生,一掃以往少問國是、暮氣沉沉的頹風,踴躍投身於國民革命的行列中。

 

. 推動新文化運動

五四運動後,隨著國人的政治醒覺,五四前即已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更波瀾壯闊地向前發展。從而,國人的思想得以追上民主與科學的時代文明,文化生活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。

 

. 凝聚革命力量

透過五四運動,一方面,鼓舞青年加入中國國民黨,成為新生力量;另一方面,加速了馬克斯學說的傳播,促進中國共產黨成立。而其所凝聚的民心民力,更為國民革命軍之北伐創造了有利條件。

 

. 扭轉屈辱外交

在五四運動中,國人發出「外爭國權,內除國賊」的呼號,表現出力爭國家權益的大無畏精神,終使北洋政府俯順民情,扭轉了清末民初以來政府的屈辱外交,表明了中國再也不能任人宰割。

 

 

五四運動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眾愛國運動,歷時雖然只有一個多月,但對現代中國之發展,影響至為深遠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山東問題的由來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補充資料1

 

1919年5月4日,中國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愛國運動,此次運動是源於巴黎和會上的山東問題。考山東問題的由來如下:

 

. 德國奪取山東權益

甲午戰爭後,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,德國藉口傳教士在山東被殺,強迫清廷租借膠州灣,並將整個山東劃入勢力範圍。

 

. 日本對德宣戰

民國初年(1914年),歐洲戰爭爆發,中國依照國際慣例,宣佈中立,而日本乘機藉口「英日聯盟」,對德宣戰,實欲謀取德國之山東權益。日本不理中國的中立,派兵登陸山東龍口,進攻山東德軍,袁世凱竟劃定萊州、龍口及接近膠州灣一帶為交戰區。

 

. 日本取代德國特權

日本一面聯合英軍進攻膠州灣德軍,一面派兵入侵非戰區,佔膠州鐵路沿線地區。後山東德軍投降,日本取代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。中國屢請日本退兵,日本竟然拒絕。

 

. 袁世凱接受「二十一條」

1915年,日本洞悉袁世凱稱帝的野心,乘機提出「二十一條」的要求,迫袁世凱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。袁世凱為換取日本支持其稱帝,竟然予以接受。

 

. 段祺瑞「欣然同意」

1918年,段祺瑞在北京政府當權,為了向日本借款以擴充皖系軍力,先後與日本訂立「西原借款」、「山東善後協定」,對日本承受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,表示「欣然同意」,並准許日本軍事介入山東、東三省和外蒙。

 

. 英法默認日本地位

當時,歐洲戰爭正如火如荼,英、法等國為借助日本軍力對德作戰,乃與日本訂立密約,承認戰後日本仍得以保持在山東的特殊地位。從而,形成了「山東問題」。

 

五四運動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眾愛國運動,歷時雖然只有一個多月,但對現代中國之發展,影響至為深遠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巴黎和會的情況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補充資料2

 

1918年11月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因中國曾向德宣戰,遂以戰勝國身份派員參加巴黎和會。會上討論「山東問題」,引發中國在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愛國運動——五四運動。下述巴黎和會的情況:

 

1. 1919年1月,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,中國派陸徵祥、顧維鈞、王正廷、施肇基、魏宸等五人出席。

 

. 會前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「和平十四條」,呼籲廢止秘密條約、保證政治獨立、保證領土完整、實行民族自決及組織國際聯盟等,一時正義呼聲流行國際。國人對巴黎和會抱無窮希望,以為從此可確保領土主權。

 

. 和會上,中國代表提出6項要求:

1.撤消各國勢力範圍,收回租界,統一鐵路,裁撤外國郵局及電訊機構。

2.取消領事裁判權。

3.撤去駐華軍警。

4.關稅獨立。

5.停立賠款。

6.取消「二十一條」,德國在山東權益歸還中國。

 

. 和會以權限為藉口,只允討論「山東問題」。日本根據1915年曹汝霖簽署之「二十一條」及1918年章宗祥簽署之「山東善後協定」,指出「中國確已允許日本承受德國在山東之權利」。英、法等國與日本早有密約,袒護日本,美國則恐怕和會告吹,未肯為中國仗義執言。

 

. 結果和會完全遵照日本之意見,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歸於日本。消息傳至中國,舉國大怒,爆發五四運動,反對巴黎和會的決定。中國代表團順應民意,拒絕對德和約,只簽訂與中國利益無關之對奧和約,「山東問題」遂成懸案。

 

五四運動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群眾愛國運動,歷時雖然只有一個多月,但對現代中國之發展,影響至為深遠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
五四運動的性質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補充資料3

  

1919年5月4,北京學生為了抗議北洋政府的對日屈辱政策,發起了遊行示威,隨即演變成席捲全國之大規模愛國運動,隨後又促進、引發了其他運動。下述五四運動的性質:

 

1. 表面上,五四運動是由於巴黎和會失敗而引發的政治愛國運動,以反軍閥統治(內除國賊)反帝國主義壓迫(外爭國權)為目標。

 

2. 但愛國必須喚起群眾,於是教育、語言等研究隨之而起,乃有白話文運動、新文化運動之產生。

 

. 此外,內除國賊則必須將國賊的溫床一併消滅,而振興中華,亦要有思想上的指導,因此反傳統運動、社會改革運動、新思潮運動亦應運而生。

 

. 外爭國權亦必須明瞭外國情況,於是探討西方文化蔚然成風,甚至有全盤西化之主張出現。

 

總括而言,五四運動因政治事件而興,而其發展則引起社會、學術、文化上之劇變,故亦是一新文化運動;其破舊立新之意義,足與辛亥革命相比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:          補充資料4

 

新文化運動雖然始於1917年,而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,但兩者卻互相促進,使兩者皆能成功發展。下述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:

 

. 兩者界定

新文化運動是引進西方科技文化的運動,對中國傳統文化持全盤否定態度;提倡西方的民主與科學,使中國步向富強。五四運動是發生在新文化運動期間的一個愛國運動,即政治上的民族主義運動,它要求維護民族的尊嚴與國家的利益。

 

. 相輔相成

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於掌權期間,提倡學術自由,任用主張新文化的胡適、陳獨秀等人,使青年學生嚮往民主政治,並根植愛國思想,促成五四運動的發生,新文化運動亦奠下穩固的基礎。

 

五四運動後,隨著國人的政治醒覺,五四前即已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更波瀾壯闊地向前發展。從而,國人的思想得以追上民主與科學的時代文明,文化生活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。